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重點
- 下背部 (腰背) 經常性疼痛並僵硬。
- 下背痛可以使用運動、冰敷、濕熱療,有時候也可以用藥或透過手術治療。
- 保持肌肉強健、維持良好的姿勢,並學習抬起重物的正確方式將有助於預防此類問題的發生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什麼是下背痛?
下背部 (腰背) 經常性疼痛並僵硬。這是大多數人缺班 (誤工) 的最常見的一個原因。
下背部由五塊稱為腰椎的骨頭組成。肌肉和韌帶協助這些腰椎骨保持在其正常位置上。在每兩塊腰椎骨中間,是凝膠狀的減振隔層,稱為椎間盤。通往身體下半身的神經會通過下背部的腰椎骨。
致病因是什麼?
如果您背部的任何部份受損傷、拉傷或受其他疾病影響,就可能出現背部疼痛。
導致背痛的最常見原因包括:
- 經常舉起或搬運重物
- 以同一姿勢坐或站立或保持身體彎曲時間太久
- 體重超重
導致背痛較不常見的其他原因包括:
- 椎間盤因遭受創傷或嚴重勞損而隆起 (突出) 錯位。椎間盤突出會擠壓經由腰椎的神經,導致雙腿疼痛。
- 因從高處跌落,偶然的劇烈 (高負荷) 運動、甚至用力打噴嚏或咳嗽引起的腰椎創傷
- 因感染或免疫系統疾病引起的腰椎腫脹和發炎
- 先天性缺陷 (出生時已存在)
- 退化性疾病 (導致骨骼、關節、椎間盤或肌肉功能減退的疾病,例如關節炎)
此病有哪些症狀?
症狀包括:
- 背部或雙腿疼痛
- 雙腿虛弱
- 雙腿或腳刺感或麻木
- 僵硬、痙攣或活動受限
疼痛可能是經常性的,或者只是在一些特定部位出現。當咳嗽、打噴嚏、彎腰、轉身或大便期間受壓時疼痛會加劇。疼痛可能只在一個點上發生,也可能擴散到其他區域,較常見的是向下擴散到臀部和大腿背部。
如何診斷此病?
您的健康照護提供者 (醫師) 將檢視您的病史 (醫療史) 並對您進行檢查。您可以為背部進行 X 光檢查。
如何治療此病?
對下背痛的治療取決於致病原因。健康照護提供者 (醫師) 可能建議您:
- 休息。保持適當活動量對恢復有益,所以不要躺在床上超過 1 至 2 天或超出醫師建議的時間。
- 運動鍛鍊。醫師可能推薦您進行物理治療或可在家中做一些鍛練活動。
- 使用藥物。有幾類藥物可以協助減輕背痛。應嚴格遵醫囑按時按量用藥。
- 進行外科手術。取決於您背痛的致病因,如果您持續出現一些症狀,可能需要進行外科手術。但是,大多數常見原因導致的背痛並不需要進行手術。
我應如何照顧好自己?
若要緩解疼痛:
疼痛是評估您增加活動和運動步調標準的最佳方式。輕微不適、僵硬、疼痛以及輕微疼痛不應限制您的活動。
應洽詢您的健康照護提供者 (醫師):
- 何時及透過何管道您可得到檢驗結果
- 您從目前狀況恢復正常需要多長時間
- 您是否應避免做哪些活動,及何時可恢復正常活動
- 應如何在家中自己照護
- 應留意哪些症狀或問題,如出現此類症狀或問題應如何做
確認清楚知道應於何時回醫院進行檢查。
我應如何預防下背痛?
您可透過下列方式減少對背部的過度施壓或拉伸:
- 鍛練保持您的腹部和背部肌肉強壯。每天進行適度鍛練,遵照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建議的伸展動作和暖身活動堅持鍛練。有規律地運動和鍛鍊不僅對您的背部有幫助,而且也有利於您的整體健康。
- 養成良好的身體姿勢習慣。
- 站立時應站直並讓頭抬起,雙肩自然垂放,胸部向前挺,體重平均分配在雙腳上,骨盆有意識抱緊。
- 坐下時,應坐在感覺舒適的直背椅上,讓腰椎抵靠在椅子後面獲得支撐。
- 長時間一個姿勢站立或坐下時,應讓一隻腳放在擱腳板上。這可確保您的背部挺直。
- 注意保護您的背部。
- 當需要搬移重物時,不要面對重物直接用雙臂推移重物。應轉過身來用背抵靠在重物上,讓雙腳用力向後推移重物。
- 當需要舉起或托起重物時,應彎下膝和髖關節並讓背部保持挺直。如果要重復多次托起重物,應佩戴專門用於支撐背部的護帶。避免將重物托起超過腰的位置。
- 用手拿箱包時,應讓其緊靠身體,並彎曲手臂將其卡住。
- 睡覺或休息時,應側臥並讓雙膝自然彎曲。需要時可將一個枕頭墊放在雙膝間。如您以仰勢 (背朝下) 睡覺,應在雙膝下方墊一個枕頭。您應避免以伏臥姿 (腹部向下) 睡覺。
- 如果您已超重應減肥。
Developed by RelayHealth.
本出版物之內容定期進行審定,並根據最新醫療資訊進行相應變更與更新。 此處所列資訊僅用於提供相關情資及醫療常識,不可用於取代醫療照護專業人員之醫療評估、建議、診斷或治療方案。
Copyright © 2016 RelayHealth, a division of McKesson Technologies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